Thursday, September 24, 2009

仙师爷庙

经过长久的调查,可以确定的,大马共有十三间师爷庙。这十三间是:
1. 吉隆坡仙四师爷宫
2.加影仙四师爷宫
3.牙乞十四碑仙四师爷庙
4.士毛月仙四师爷宫
5.芙蓉千古庙
6.芙蓉三师爷庙
7.马六甲靖的和胜宫(广福庙)
8.万挠仙四师爷宫
9.双文丹仙四师爷庙
10. 新古毛岳山古庙
11. 文冬广福宫
12. 龙邦古庙
13. 知知港仙四师爷庙(福圣宫)
上述的十三间师爷庙,历史分别在百年以上及本世纪初,但在建成现庙所之前,大都已有一、二十年的亚答小屋式的庙所了。

Monday, September 21, 2009

仙四师爷-钟公传略


四师爷钟公,讳炳来,行四,原籍中国广东省嘉应州大立堡乡人,生年已不可考,仅知农历七月初七诞辰而已,自幼聪慧过人,研读经史,过目不忘,比年稍长,转习歧黄之术,极有心得,为乡人诊病,辄药到回春,钟公虽未正式壶问世,却早已活人无算,时清季未叶,仕途黑暗,钟公抱著不为亮相,当为良医之旨,专心医药之钻研,稍暇,则随从兄学习武艺,苦学力行,艺业精通,迨后又远出拜访名师,日夜苦练,不数年,武功已达炉火纯青之境地矣。
钟公魁梧雄伟,声如洪钟,盐若铜铃,广颡阔颐,虎威神武,品性好义,谈吐问文,遇有贫苦病者,辄义务医治之,见不平事蹈火助之不辞,豪强地痞,甚为忌惮,切齿含恨之,而不敢发也,父兄辈知其事,为安全计,逐鼓励公南来,规之日,男儿志在四方,曷蛰居一隅为,公初抵之埠为霹雳之打扪,悬壶肄上,时助同侨,深受推许,其时正值霹雳锡矿旺盛,利益上之冲突,时有所闻,钟公戚然忧之,认为同属华人,兄弟阋墙,实属可耻,风闻雪州矿务,开始兴旺,叶公德来,正应刘甲壬光之邀,放弃双溪乌戎之甲必丹,前往吉隆坡,以图发展,钟公素仪其为人,神交已久,乃间关走归之,惺惺相惜,英雄互重,因联契谊,从此出入进退,如影随形,夜则观摩韬略,日则共谋发展事业,召揽人才,四方翁然景从,人才漪盛。据史乘所记,当同治九年(一八七零年)叶来甲之部属,作战统帅钟公,丘发副之,军师翁寿,饷节度赵煜公等,为叶门四杰,其余文人武将凡八十余位,武人则以叶文龙,董宽,叶棠梨,叶华陀为最著,后者,战阵经验,非常丰富。
四师爷钟公,有长胜将军之号,统率三军,转战郊野,长在数十里外,运筹幄,指挥若定,故在叶来甲全部战史中,自始至终,身任主将,战略技巧,俱皆佳妙,卓绝一时,故暗邦和万挠两役,敌酋赛玛士河,俱是钟公手下之败将,畏公如虎,致令此位自诩为阿拉伯名将之后,羞愤交迸,几至自杀,顽敌张昌,万挠再战,几作入罗之雀,足徵钟公之超群绝伦矣。远征古毛一役,若粮运得继,大功早已高成,失在亚沙运粮之误,终于贪利附敌,至使功败垂成,演成吉隆坡被焚之惨剧,卒之整军经武,不出一年,在钟公策划指挥下,由巴生反攻吉隆坡,不需三天,一鼓而下,奠吉隆坡永保太平康乐之伟业,若论功行赏,公居第一,惜大局定,未获封赏,竟以积劳成矣,然与世长辞,梁摧木怀,伟人淹忽,曷胜轸悼,甲必丹叶德来公为为纪念其生前协助绥靖地方,劳苦功高,特于兴建仙师爷庙时,雕刻钟公神像,与仙师爷盛公同时升座,供奉于本庙之正厅,让后人觇仰膜拜,永享四时之祀典,故本庙,日仙师四师宫焉。

仙师爷公坟墓迁葬记


仙师爷盛公明利甲必丹之坟墓,是在马六甲市郊三英里的武吉士木阁,其墓于1979年虽然被人发现,但未引起社会人士的注意,至1983年5月间,政府筑路,逐受影响,泥沙将坟墓盖去十之八九,碑石也为之淹没。
本庙受热心人士之通报,得悉实情,乃邀请盛公裔孙盛祥盛源两位来庙,征询善后办法,是年9月5日,吉隆坡仙四师爷庙总理林猷昌,司理邓全安及诸受托人约会士毛月仙四师爷宫诸理事,进行研究,经勘踏过后,决定迁葬。
12月8日星期日,在士毛月右古洞仙师神坛降童,仙师爷通过乩童,主动向士毛月仙四师爷庙主席刘彩昌告以同意迁居至十九碑广东义山,并示知墓之左为仙师娘游氏,其脚下两穴,为其重要手下,左郑甫,右陈佐,亦应同时迁居,并说明在起驾时,须以不同姓氏者五人跪请云,出席监督迁居委员如下
(1) 吉隆坡仙四师爷庙总理拿督林猷昌,司理邓全安,财政邓君伟。

(2) 士毛月仙四师爷庙主席彩昌,副主席张英源,总务凌添福,财政廖观隆,理事李俊原,骆君,曾道贤,营选新居者彭观发。

(3) 仙师爷盛公曾孙盛祥,盛园兄弟。

(4) 士毛月十九碑广东义山捐地;仙师爷生前体魁梧,大约六尺高度,故捡拾之骨骼巨大,但没有头,正符合典籍记载被敌人斩掉头颅的说法。
仙师娘游氏及其他两穴之骸骨,次第出土,执拾妥当,仙师爷和仙师娘的两块墓碑如下:

(1) 仙师爷墓碑:顶部由右至左横写[惠府]二字,右边直书[ 同治八年冬季吉旦];中题[清显考甲必丹明利盛公墓],左书[ 子泰山,女玉娘, 蓉娘立]。

(2) 仙师娘墓碑:右边写[ 光绪九年冬季吉日]中题[ 清显妣盛门游氏墓], 左书[ 子泰山,女玉娘立]。

(3) 迁葬过程:1984年3月6日上午8时半由武吉木土阁整理执金,至中午12时完妥, 然后携带一切启程,于下午二时半抵士毛月仙四师爷庙,暂时厝置,择吉安葬。
1984年3月14日下午2时入瓮,四具骨殖分别安放入四个高三尺的涂釉陶瓮中,然后同置于新墓上一个砖砌的穴内,加以填窟掩盖。3月30日,(阴历2月28日)上午8时,再举行庆迁新居大典,全部工作逐吉完成。
新居位于士毛月广东义山之岭,龙脉分明,风水奇佳。
迁葬费合共1万6千元,由吉隆坡及士毛月两师爷庙,分别酬措负担。
开光盛典,举行于1984年3月30日(甲子年2月28日) 星期五,上午8时,士毛月广东义山之原,聚集了分别由各地莅临之师爷代表逾百人,共同参加完坟,安土,开光盛典,仪式庄严穆,香烟缭绕,性醴丰盛,由吉隆坡师爷庙总理拿督林猷昌主祭,上议员叶炳及各地师爷庙代表陪祭。完成任务后,共在山脚竹林旁共进午餐。这可说百多年来各地师爷宫代表联合祭典的空前盛事。
代表芳名:

(1) 吉隆坡:拿督林猷昌,邓全安,郑君伟,张德来。

(2) 士毛月:刘彩昌,张英源, 凌添福,廖观隆,李俊源,骆君,曾道贤, 彭观发。

(3) 文丁:盛祥,盛源。

(4) 加影:李德恕, 陈机滑,巫新才,杨德明,谢万源,李松柏。

(5)雪惠州会馆:拿督叶炳上议员,张德来,丘兆森。

(6) 万挠:杨子江,黄锡禧。

(7) 新古毛岳山古庙:林心达,林国华,吴严, 吴师泉,赖观水,张海源, 朱国华,黄丁有,尤明华,吴良吉,彭观良,黄南荣,罗观生。

(8) 双文丹:朱锦清,叶汉球,唐春生,刘木金。

(9) 拿屹:梁沃饮, 孙庆生,邱国义。

(10) 龙邦古庙(华人义山):陈文良,张锡财,陈福来,韦凤莲, 何伦池,廖允生。
考按:甲必丹盛公初葬于芙蓉加榄母,再移归葬马六甲武吉士木阁,此次迁居士毛月广东义山,乃第三次之卜吉佳城也。

先贤史略-叶观盛



叶观盛祖籍广东赤溪(赤溪原属台山县同治六年设立府治,1911年废府改县),生于道光二十六年(1864),殁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他是继叶志英之后最末一任雪兰莪华人甲必丹(1889 - 1901),是雪兰莪官委立法议员,吉隆坡首任华人洁净局委员。
赤溪面海环山,幅员狭小,山多田稀,居民谋生不易。在十八岁那年,他辞别双亲,随水客南来,先在芙蓉一锡矿场做矿工,洁身自爱克勤克俭,积蓄数年所得工资,除偿还水客塾付的旅费外,将余款做资本,改行做小生意。他在芙蓉结识了叶志英,他的精明能干,获得叶志英的赏识;是他事业发之始,他获得叶志英的携扶,1870年他跟随叶志英来雪兰莪,寻找财富,并协助叶亚来开发吉隆坡。
叶观盛以经营矿业起家,运筹有策,营业鼎盛,积资巨万。1889年他所开设的矿场, 雇佣劳工共七千人,锡产凌驾叶志英矿场的产量(注一),稳然是当时雪州境内最大矿主之一。1892 - 1894年,他利用华人甲必丹的名衔,申请承包烟酒饷码,股额一百万元,获得倍双。1893 - 1895年,他开设赌馆和当店, 财源广进。19世纪末叶,吉隆坡第一次进行城市重建计划,将市中心的亚答屋,改建为砖瓦店,大兴土木,破旧立新。他眼光锐利,货殖多能,斥资在十五碑开设砖窟,大量生产,供应建屋所需。十五碑英文叫(BRICKFIELDS)正因为当年是烧砖窟的地方。叶观盛的业务甚至扩展到新加坡。他在新加坡罗敏申律开设一间商行[新兴泰] (SIN HENG TYE),规模宏大,聘用陈强益为经理。叶观盛在吉隆坡的店号叫[新就记],仅次于陆佑的[东兴隆],是当时吉隆坡最响亮的店号,妇孺皆知,无人不晓。目前吉隆坡街名中,除了纪念他的贡献而命名的[惹兰叶观盛] (JALAN YAP KUAN SENG)外,还有一条街道是用他的店号[新就记](JALAN SIN CHEW KEE)。以商店宝号来命名的街道,[ 新就记]是绝无仅有。
叶观盛恫廑念,胞与为怀,热心慈善事业。他感到生老病死,人所不免,唯有乞灵于医药,以图扑救于万一。1881年叶公捐巨款创建[培善堂],施医赠药,为病黎解脱痛苦。叶公独资维该慈善机构凡13年,至1894年改名为同善医院,复既然捐出茨厂街一间店屋,充作该院不动产。1894年叶公鉴于许多年迈五依的同胞,疮伤疾,既无衣食以御饥寒,又无居室以蔽风雨,流离失所,毖缩街头,他逐兴几位埠上华裔领袖创建[ 大华楼](TAI WAH WARD) 于[ 平民医院] (PAUPER HOSPITAL)内(注二),收容这些离乡别井,沦落天涯的不幸者,给于医药和生活的金委员会(TAI WAH FUND COMMITTEE), 委员五人,叶公任主席。1900年3月印度发生严重灾荒,哀鸿遍地,海峡殖民地和马来土邦华裔纷纷捐款救济,叶公慨捐一万元。
1894年吉隆坡维多利亚书院,(VICTORIA INSTITUTION)创立,是英文源流教育史上一件大事,叶公就是这间著名英文书院的重要创办人之一。
叶公在任甲必丹期间,为谋求同乡福利,联络乡谊,沟通声气,独资创立赤溪公馆,这公馆于今仍立在本市苏丹街。
华人甲必丹的职责,主要是照顾华人利益,排解华人纠纷,平章华人事件,维持地方安宁。叶观盛出任华人甲必丹期间,最艰巨的工作任务,是处理华籍移民问题,为[ 新客]安排工作,为失业同胞安顿生活。1890年当局为登记和安置华籍移民,成立劳工站(COOLI DEPOT),叶公受委为该站五人委员会主席之职。叶公接受这项任务后,矢勤矢勇,任劳任怨,毋怠毋忽,公正廉明,竭诚为同胞服务,雨霖苍生,厥功甚伟。

附注(一)如1889年雪州出口锡共182,236比古(1比古等于133.3磅),叶观盛的矿场出锡14,907比古,占最大宗。叶志英的矿场出锡14,400比古,仅居次席。当时市价每比古锡值35.52元。
附注(二)平民医院(PAUPER HOSPITAL)创建于1883年,至1890年时为新建的中央医院建筑物所取代。原址在YOUNG ROAD。

先贤史略-叶致英


叶致英,一作志英,又称叶石,是继叶亚来之后的第四任吉隆坡华人甲必丹(1885 - 89)。 祖籍广东惠州府新安(现改为紫金县)。
叶致英最初经营种植业并开设赌馆,在1860年之前于芙蓉商界已巍露头角,且是一个有影响力的人。叶亚来在1860年跟他结识。当时叶亚来尚是一个小商人,且在森美兰华人甲必丹盛明利部下当一名副队长。1861年盛明利在芦骨之战被俘惨杀害。当时当地华人社会亟需一个有才干的人主持大局,叶致英以其才识卓越,慷慨任侠被埠众拥戴为甲必丹,但他热中于做生意,不涉及于任途,任职不久,便推荐叶亚来来代己执行甲必丹的职务。
叶致英在1870年来到吉隆坡,当时正是雪兰莪内战酣方的时候,他在叶亚来身边作参谋,且以金钱支助战费,贡献自己的力量。内战结束后,叶亚来控制吉隆坡的时期,叶致英在叶亚来的行政主组织中担任司法判官的职位。1874年12月英国人接管雪兰莪政权,并采取措施恢复锡业的生产,叶致英协助叶亚来跟英国人据理谈判,争取华人矿家的利益,要求拨出更多新矿地给华人开采。1879年起锡价猛涨,华人矿家受惠最大,个个都捞得风生水起。1880年叶致英在吉隆坡拥有四十三个矿场,并在八打灵拥有最多的矿地,仅次于叶亚来是雪兰莪第二大的矿主。叶致英和叶亚来来往企业经营中是一对好搭挡,他们联合资金进行开采甲洞的新矿场,并合股承包(向)码。为了推进剂、业务,维护华人矿家的共同利益,叶致英于1886年左右创办了【锡业公所】,这大概是雪州最早的一个华人业缘性组织。
1885年甲必丹叶亚来逝世,代理参政司罗爷(JOHN PICKERSGILL RODGER)委任叶致英为第四任吉隆坡华人甲必丹,每月给酬一百元。叶致英以甲必丹身份,代表华人争取利益,在雪州议会占一议席。叶氏同时出任吉隆坡高等法庭陪审员。
根据当时吉隆坡警察总监斯也士(H.C.SYERS)一份报告中说:甲必丹叶石每日都到警署见他,似乎是随时准备协助处理有关案件:如追捕潜逃的契约劳工或防范罪案发生。 斯也士也说:1887年11月华人社会举行一个规模盛大的宗教节日,有四万华人参加,街头巷尾人山人海,叶石与其他华人领袖组织一个纠警队协助警察维持秩序,庆会自始至终顺利进行,没有发生任何意外事件。可见叶石很有组织能力,执行艰巨任务,维持社会安宁,叶石每晚必到赌场去巡视,以防止赌客的奸伪行为,确保赌场的安宁和秩序。
叶致英殁于1889年,据说他留下一百万元的遗产。其哲嗣隆兴,佛佑和进福对社会公益事业,乐于囊助。

先贤史略-叶亚来


叶亚来是一位杰出的拓荒者,是开辟吉隆坡功绩最昭著的元勋,他给早期的吉隆坡带来了繁荣和秩序。他是战略家,指挥若定,英勇善战,把最大的力量,压向最大的敌人。他是腰缠万贯,长袖善舞的豪商;也是使货无弃地,宝辟深藏的大矿家。他是维护华人利益,勤政爱民的甲必丹,他不但善于团结华族,而且善于团结巫人。他与学教化,培栽群材,把第一颗的华教种子,植在吉隆坡的土地上。叶亚来的一生,是斗争的一生,创造了辉煌的功业,表现了华族先备, 坚苦卓绝, 勤劳勇敢,不屈不饶的创业精神,为后世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叶亚来(1837 - 1885)又名德来,号茂兰,字桂轩。原籍广东省惠州府惠阳县淡水镇,出生于贫苦的佃农家庭。他幼时入学塾读书,仅满两年,便因家贫辍学。他在家乡替地主牧牛,织竹器,赚钱帮助父母维持生计。因为清政失修,列强势力的侵入,和农民革命战争的影响,农村破产,民不聊生,佃农生活更是饔飧不继,贫苦无告,叶亚来为了求衣食温饱,不得已离开家园,只身南渡,开始他的冒险生涯。这时他仅是一个年纪十七岁的少年。
1854年叶亚来由中国来到马六甲,初时投靠族叔叶国驷,协助他养鱼种菜,工作辛勤。后来受雇于叶五的杂货店做伙计,生活刻板,甚感苦闷。1856年转到芦骨,年纪19岁,当时的芦骨的采矿事业非常发达,华籍矿工逾万人。他在一间同乡的矿场当厨师,工作三年,积蓄了一些资本,便自营贩运生猪和收购锡米生意。他这种行商生涯,到处奔波,广乏接触社会各阶层人士,扩大了他的眼界,丰富了他的知识和经验。
1859年叶亚来到芙蓉,结识到刘壬光和叶致英。刘壬光是芙蓉华人甲必丹盛明利手下的要员,叶致英是商界领袖,他们都非常赏识叶亚来。1860年叶致英被埠众推举为甲必丹,但他要专心致力于生意, 荐举叶亚来代己。叶亚来这时才24岁,就此成为地方上的华人领袖,可见他有过人之才,卓尔不群,羽毛日丰,门户独辟。
1862年秋,在甲必丹刘壬光的邀请下,叶亚来偕同一批同乡,联袂来到吉隆坡。当时的吉隆坡,尚是一个寂寂无闻的三家村,经叶亚来等人于笔路蓝缕中惨淡经营,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城市。吉隆坡的发展,不但在雪兰莪州的历史上是一个重要阶段,同时也是马来亚社会一个前进的标志。叶亚来开辟经营,贡献最大,树立了不朽的功勋。
1866年雪兰莪内战爆发,这场战争延长了八年。在第二阶段(1870 - 1874)的内战期间,叶亚来和东姑古丁(TENGKU KUDIN)结为军事同盟,与张昌和拉查马迪(RAJA MADHI)的军事集团展开战斗。叶亚来由于他的出生和年轻时的遭遇,孕育了他的敢于反压迫,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表现出勇敢机智,谦虚,有决断,有见识,讲义气,善于团结群众的优良作风。在艰苦斗争的锻炼下,逐渐形成杰出的战略家。参加他的斗争生活的伙伴,如丘发,翁寿,王天泉,钟炳,赵煜,叶致英等人,在他的领导下,都锻炼成卓越的军事领袖或纵横阖的人物,他们都是吉隆坡开埠的元勋,也是当代华人社会的精英份子。
内战结束后,英人接管政权。叶亚来以坚苦卓绝的精神,把吉隆坡从废墟中重建起来。他召募中国移民为雪兰莪州开发土地。他开发矿场,开辟道路,恢复社会生产,繁荣经济,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英人统治吉隆坡初期,只有六名警察,叶亚来手下的兄弟,就是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力量。他鼓励马来人迁到吉隆坡近郊,种植农作物,供应市场所需。他设立安老院,给贫苦无依的老人,以生活和医药照顾。他创立吉隆坡第一间华文学塾,延师教导,广植桃李于门门墙。自1869年,吉隆坡的开发和繁荣,全倚赖叶亚来的苦心擘划,奋斗经营,为日后吉隆坡进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先师爷显灵事迹


这是日治时期真实的事迹,谨公布简述如下:

本会名誉会长刘祯祥先生,年青时随父母居住在本埠,纯受英文教育,对华人生活习俗并不熟悉,但却很孝顺父母,是一位有作为的青年。不幸的是日寇南侵,到处横行,惨无人道,几乎偷生无门。刘君当时适逢避难於龙邦胶园里,不意日军大举萧时,却被搜捕拟押还新古毛军部去凌治,在这生死未卜之际,心慌意乱,更不知如何是好,心意却念及其父母平日笃信之神明,默念要苍天保佑,任由日军摆布押走,途经龙邦古庙门口时,日兵伍长突命令他进庙烧香。他怀着忐忑不安的心,进庙膜拜完毕,步出庙门外张望时,却不见哪班穷凶及恶的日本兵,他稍一定神,就溜烟地逃生去了。如今谈起,他犹有余悸,认为这条命是师爷公给他的。自是日起,他不但笃信师爷公,每月更风雨不改的从首都前来上香还愿。。。。。。。。。。。(这是真人真事。那名日兵怎的却突逗他进庙膜拜,留下他自随队远去,实在无法解释。)

仙四师爷

仙师爷甲比丹盛公,讳明利,原籍中国广东省惠州城人,诞于清道光3年,公元1822年,岁次癸未十月初三日午时,当盛公诞生之前,一连几晚,其宅放出祥光,乡人异之,咸认盛宅必降祥瑞焉。
盛公为孩提时,聪慧异常,迨至道光9年,岁次已丑,甫七龄,即入私塾启蒙修业,过目不忘,师友甚器重之,品性和善,器宇不凡,皆以为荷如来之菩提,俱生灵之耳目,故有如殊祥奇表焉,年届15,经史子集,无不精通,于学文之外,复从名武师,学习武艺,一经指点,即能融会贯通,故武艺亦且超常,大好青年,允文允武,驰名远近,当是时,惠州属之罗浮山,盗贼猖獗,公家为避匪患,乃迁往新安县之葵涌圩居住,环境变迁,公逐辍学,改行习商,忠城服务,勤敏过人,不及一年,深得东翁陈永祥氏之另眼相看,擢升帮柜,继而掌柜,前后凡14年,盛公因获得丰富之商场经验,道光30年,公已28岁,正当盛年,逐与乘长风破万浪之志,是年八月初一日,首途澳头,放洋南渡,同年8月29日,抵达马六甲,随得该埠鸿发号店东陈玉发氏录用,公谈吐温文,彬彬有礼,每有谈商,辄中肯紧,头脑灵敏,行为谨慎,陈君知为奇才,即聘为鸿发号之囊理,协助陈氏经营什货及锡米生意,因为经营得法,生意扶摇直上,每年结算,大有所获,当时马六甲所收之锡米,其来源多从丹戎加榄(即今之芙蓉埠泉沟尾)及亚沙两地,用牛车运至宁宜,再由水路运至马六甲,咸丰9年(1858)岁次已末,盛公37岁,奉其东翁之命,前往芙蓉亚沙,创办明发锡矿公司,实行直接开发,结果极为成功,获利甚巨,公因此更受东翁之器重,成为陈氏之全权之执行人,锐意发展计划,年余,发生亚沙土人与加榄母土人械斗的事,起因是亚沙土人将泥沙堵塞水道,淹没加榄母人之锡矿场,盛公见义勇为,毅然挺身而出,向双方调解,重行画公疆界,并且出资开辟水道,使水势顺流无阻,不复有水淹之事发生,双方逐得以相安,时人德之,尊为领袖,从此,凡有纠纷,俱得公 之调解,使许多恩怨,都获得解决,由此广结人缘,逐被奉为双溪乌戎之华人甲必丹。
及至咸丰10年,(1860年)岁次辛酉,芙蓉两名土酋,因互争华人之锡米税和保护费,以致战争爆发,而华人也随着矿场地主,分成两个集团,被牵入战争漩涡之中,战争与8月26日,(咸丰10年7月12日)爆发,不幸之至,盛公方面,军事失利,乃领着部卒,取道森林,企图撤退芦骨,满以为能投奔芦骨之总统者珠玛亚德处暂驻,作日后东山再起之计,不幸冤家路窄,途遇敌酋,盛公命运, 合是注定,终于作出壮烈之牺牲,时年39岁,惜哉,盛公素行仁义,慈善为怀,举凡公益,或遇有困难者,无不慷慨输将,排难解纷,日以为常,所至之地,无愚贤不肖,孩提长者,均以生菩萨目之,据云当盛公遇害时,所流出之血液,系白色者,有此怪异,众以为盛公生平智勇宏辩,主义利他,其教化行径,益知其为大圣人,成仁之后,必已名登仙籍矣。
盛公事迹,被衍为神话后,华裔同胞,一致尊为正神,芙蓉亚沙有千古庙,为部属及景仰者所建,以为纪念焉。

四师爷略史

四师爷原名盛明利,是百年前芙蓉开埠人物。据说他受害时身流白血,后来被奉祀为四师爷庙的正神。
根据1957年王植原所著“叶亚来传”一书,在1860年期间,芙蓉两名土酋,因互争华人所采掘的锡米抽税权,於当年八月廿六日双方爆发一场战事。甲必丹盛明利帮助其中一方,也涉入这场剧斗,不幸溃败。他率领残军逃至芦骨,准备投靠芦骨统治者珠玛亚德,不料途中迷失方向,只好折返芙蓉。想不到冤家路窄,竟与敌方相遇,当场被捕,被敌酋长督蛮纳所杀,享年卅九岁。
另一说法是,盛明利兵败逃亡时,途经一条小溪,便将身上护身符解下,然后步往溪边洗脸不幸被敌人由背后暗算而身首异处。
在芙蓉总共有两间仙师爷庙奉祀甲必丹盛明利,一间在亚沙,另一间在小甘蜜拿督王成就树。亚沙仙师爷庙现址,据说就是当年甲必丹盛明利遇害的地点。
在这一百廿余年前死后的甲必丹被华人奉祀为“仙四师爷”。在芙蓉开埠史上,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